光辉历程

光辉历程

大事记

更多+

2011年

5 月 4 日  英 国《生物化学杂志 》(Biochemical Journal) 中国编辑部成立大会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

5 月 25 日 第五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举办首发仪式,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钱学森、侯祥麟、钱三强等。

5 月 27 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Amy Gutmann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与生物物理所签属合作框架协议成立脑成像联合研究中心。

6 月 14 日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da Yonath 来访,并作学术报告。

7 月 13 日 民政部同意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筹备成立,挂靠生物物理所。11月30日,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陈霖为第一届理事长。2013年1月18日,民政部准予成立登记。

10 月 28 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Thomas A.Steitz 和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来访,并作学术报告。

10 月 29 日 非编码核酸所重点实验室成立。

10月30-11月3日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由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 (IUPAB) 主 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生物物理所共同承办。饶子和当选 IUPAB 候任主席(2014-2017)。

交叉科学所重点实验室成立。2014年被北京市科委评定为“北京市生物医学分子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物理所被中组部授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欧光朔、柳振峰、王晓群、侯百东入选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项目。


查看详情

2006年

2 月 23 日 生物物理所泰州分部成立。

2 月 27 日 王志珍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 月 27 日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

5 月 8 日 徐涛获第十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5 月 26 日 中国科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LSVI)在生物物理所挂牌成立。

6 月 6 日 饶子和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9 月 6 日 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生物物理所联合承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生命科学圆桌会议”在生物物理所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胡 伯尔、哈特穆特·米歇尔、费里德·穆拉德、路易斯J.· 伊格纳罗和阿龙·西查诺瓦等五位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12个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代表和青年学生代表400余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10 月 22 日 由国际结构基因组学联合会主办,生物物理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国际结构基因组学大会在北京 召开。

11 月 17 日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光生物学大会,沈恂任会议主席。本次大会由亚洲大洋洲光生物学学会发起。

11 月 23 日 邹承鲁因病逝世,享年84岁。

12 月 14 日 科技部召开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通气会,依托生物物理所建设的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为即将启动的10个国家实验室之一 。2007年4月19日,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备办公室正式成立。

郭爱克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饶子和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第里雅斯特科学奖。



查看详情

2005年

3 月 生物物理所在“中国科学院视觉信息加工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获得科学技术部批准。

5 月 承办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公众科学日开幕式活动。

6 月 24 日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承办的第三届天然抗氧化剂分子机理与健康暨第二届亚洲自由基学术大会在上海召开,赵保路任会议主席。

7 月 举办第一届生命科学希望之星夏令营活动。

7 月 30 日 感染与免疫学研究中心成立。

8 月 12 日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urt Wüthrich来访,并作学术报告。

8 月 27 日 饶子和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 (IUPAB) 理事会理事。

9 月 13 日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承办的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基础生命科学分会在生物物理所举行,饶子和任会议主席。

10 月 19 日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来访。

10月25日 瑞典生物技术代表团来访,其中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Jan Carlstedt-Duke 、Ingemar Ernberg和Bertil Fredholm随同代表团访问研究所。

11月13日 王大成、常文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 王志珍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2 月 8 日 王志珍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2月27日 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通过院计划局验收。王志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常文瑞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

查看详情

1992年

4 月 7 日 生物物理所研制的“蚓激酶和蚓激酶胶囊”获得卫生部正式颁发的新药证书和试生产文号。

6 月 4 日 正式推出《生物物理所改革提纲》。《提纲》强调了既要强所富民,又要大步稳行的两个原则。以基础研究为主,按“一院两种运行机制”模式办好开放实验室和高技术公司;制定了以保科研发展目标的实施、技术开发目标的实施、科技发展的后劲;事业费递增包干,工资总额包干管理;与科学院所长择优基金挂钩,与创收的一定比例分配额度挂钩为内容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6 月 24 日 生物物理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五个研究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11 月 12 日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网联合主办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国际会议”在江苏无锡召开,来自十个国家的9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32人。

11 月 13 日 所务会讨论研究做出关于机关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管理部门从原有12个调整为7个处(室)、 一 个服务中心。原党委办公室与工会办公室合并为党群办公室原人教处、研究生部办公室合并成人事教育处;原科研处与开发处合并为科技处;原技术条件处与行政处中行政资产管理工作合并成资产管理处;安全保卫处;会计室。

12 月 29 日 除两个开放实验室外,将原有的11个研究 室整合成四个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蛋白质工程研究室、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室)、一个分析 测试技术中心和一个高技术开发研究部。

邹承鲁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命科学奖。


查看详情

1980年

1 月 7 日 酶组从二室分出,成立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室(十二室)。

6 月 25 日 将理论生物组、五室的光感受膜的介晶态结构与光能转换的关系组和生物物理统计组(生物数学)合并组建为生物物理理论研究室(十四室)。

11月 邹承鲁、梁栋材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2月 在细胞重建学术讨论会上,贝时璋提出细胞重建学说。图中前排:贝时璋;二排左2:林克椿;三排左1:  陈士怡;左2:过兴先。

研究所研究室建制达14个,包括:辐射生物物理研究室(一室,原放射生物学研究室);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室(二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室(三室);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室(四室);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五室,又称视觉生物物理研究室,原仿生学研究室);生物实验技术研究室(六室);大分子空间结构研究室(七室);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室(八室,在原三室细胞重建研究组的基础上建成); 肿瘤、针麻机理研究室(九室,在林县肿瘤研究组的基础上建成,又称医学生物物理研究室);情报、图书资料、编辑室(十室);动物的感觉与行为研究室(十一室,在原五室地震研究组的基础上建成);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室(十二室,在原二室酶组的基础上建成);动物房(十三室);生物物理理论研究室(十四室,由理论生物组、五室的光感受膜的介晶态结构与光能转换的关系组和生物数理统计组合并组建)。


查看详情

1978年

3 月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生物物理所独立或参与完成的14项工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包括:胰岛素晶 体结构的测定,我国放射性本底调查,β放射性微尘连续监测仪和弱放β污水连续监测仪,生物学大型精密仪器——自动液体闪烁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6万转超速离心机,青蒿素、亮菌素、通关滕晶I 三种中药有效成分的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测定,线粒体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一号科研任务,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6核苷酸的合成,胰岛素结构与功能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生物试验火箭——火箭飞行生物学试验研究,我国食管癌发病情况和流行因素(包括鸡咽食管癌)的调查,《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等。

3 月 德国图宾根大学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荣誉证书(金博士)。

4 月 29 日 原放射生物学研究室调整为辐射生物物理研究室(一室),主要开展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系的原初过程(包括物理、化学),辐射对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辐射剂量学三方面的研究。另成立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室(八室,从三室分出独立建室)、医学生物物理研究室  (九室,在原林县肿瘤研究组基础上成立)。

5 月 杨福愉(左3)带领中国科学院生物膜考察组访问德国,对推动我国膜生物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团成员还有:林其谁(右1)、林世青(右3)、王玉英(右4)、顾国彦(左1)、刘树森(左4)。

7 月 13 日 原仿生室改为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五室); 五室地震研究组独立,成立动物的感觉与行为研究室  (十一室)。

8 月 梁栋材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调入生物物理所。

12月18日 国家计委研究同意抓紧建立北京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心分为: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三个部分。北京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将解决生物物理所办公地点分散的问题。

生物物理所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共12人,研究生的业务培养由所学术委员会主管,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贝时璋。图为第一批研究生与导师合影。

设立情报、图书资料、编辑室(十室)。

生物物理所出国派遣工作开始,根据中国科学院派遣工作精神,选派3名职工出国学习。


查看详情

1972年

4 月 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 并入生物物理所,调入人员共61人,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 实验技术研究室(六室)。实验中心成立于1964年,所长施履吉(该中心负责人当时职务名称为“所长”)。主要任务是为京区生物口各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也开展生物仪器研制等工作。其后,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了当时所有82个科研设计单位的搬迁和疏散计划。其中,实验中心等几家单位因为“方向任务不够明确”,被决定撤销或合并,工作人员大多被下放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直至1972年,该实验中心并入生物物理所,工作人员才从干校回到北京,其中一部分进入生物物理所工作。

10-12月 贝时璋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 典、加拿大和美国。图1为贝时璋与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 Kingsley Dunham在格林威治子午线的标志线两侧握手;图2为代表团访问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图3为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左2为加拿大科学技术部部长Aurèle Beaulnes;  图 4为代表团访美时合影。‍

北京824任务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北京工作组)并入生物物理所,后在该任务组基础上成立了生 命起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二室)。北京824任务组成立于“文革”初期,研究人员来自微生物所、遗传所、生物物理所等多家单位,最早由微生物所代管,负责人张其玖。


查看详情

1958年

1958年7月29日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会议提出,为了以最快速度发展生物物理学科,根 据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生物物理所在1958-1962年的主要 研究内容为:原子能和平利用和防护问题;配合人造卫星上天及星际航行工作研究高空探测中生物学问题;生物体基本物质——核酸核蛋白质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为农 业工业化开辟途径。

1958年7月29日 中国科学院批准函告云南省委及云南分院,筹建生物物理所昆明工作站事宜。通过研究猿猴进行放射性生物实验。

1958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生物物理所负责筹建生物物理系。贝时璋兼任系主任。

1958年9月26日 国务院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所。贝时璋任所长。下设原子能研究室 (后改称为放射生物学研究室,一室)、高空生理研究室(后改称为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二室)、核酸核蛋白研究室(后改称为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室,三室);组建了同位素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图1为聂荣臻批复的同意成立生物物理所文件;  图2为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成立生物物理所通知;图3为首任所长贝时璋先生;图4为建所初期主要办公地点之一 — —  “新楼”。

1958年9月29日 中苏签订《关于苏联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提供 技术援助的补充协议》,生物物理所接受中国科学院下达的中苏合作计划中的第222项任务,开展全国的放射性自然本底调查工作。

1958年9月 苏联专家席未列夫来所开展放射生物学的合作研究。席未列夫为第一位访问生物物理所的外籍学者。图为生物物理所工作人员随席未列夫(左4)学习放射性本底调查。

1958年11月 生物物理所接受原子能和平利用的一项研究任务 — — 电离辐射保藏粮食的全国性大协作。此项工作自1959年1月正式开始。

研究生郑竺英、陈棣华、曹懋荪转为研究人员。

查看详情
Baidu
map